归乡 | 做祁连山红秃头小麦手工拉面

2018-05-01

 河西走廊是中国内地通往西域的要道,甘肃省西北部狭长堆积平原,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长约10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二百公里,为东南—西北走向的长条堆积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富足之地,兵家极其重视的地方,因位于黄河以西,为两山夹峙,故名“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深居内陆腹地,自成一个内部体系完整的地理区位。从地缘上看,它处于我国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同时也是我国农耕与游牧文化的交汇和分界地带。


古浪县干城乡隶属于甘肃省武威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乌鞘岭北麓,腾格里沙漠南缘,古浪县干城乡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南部系连绵起伏的毛毛山支脉,水源比较丰富,北部山大沟深,陡峭险峻,水资源短缺。平均海拔2700米。年降雨量200至300毫米,无霜期13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2.8℃


雁归社成立于2007年是甘肃古浪**个以本地大学生为主体的公益组织,取“雁归故里”之意,秉持“自立自强,情暖家乡”的理念,通过古浪籍大学生组织,搭建服务家乡、回报家乡的平台,以回报家乡。2012年孙万青、李东伟、陈多昌等组建雁归社农村工作部门展开农村调研,希望通过雁归社平台将更多资源引入农村促进家乡发展,2014年秋在经过两年的探索,成立古浪县雁归农牧专业合作社,推动农民合作组织建设,发掘和促进乡村传统文化,推动农户种植有机,生态,健康的农副产品,分享天然,有机,安全,健康的农副产品,精巧绝伦的手工艺作品,以及生动,粗犷,富有生机的乡村文艺给社会朋友,引进和承接各类社会资源,公益项目辅助当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我叫陈多昌,生长在祁连山下的西岔村,自小习惯了山里人的生活,向往入山林,同蝉鸟共娱,与松柏并肩;登高峰,同风云共游;与天地畅谈,愉悦内心的生活。2012年起就参与北京梁漱溟村建设中心的乡村实践和理论学习同期参加雁归社,2014年秋毕业后返乡负责雁归合作社工作。


西岔村坐落在祁连山乌鞘岭下,地处河西走廊东段,四周群山环绕。南侧祁连山的原始森林郁郁葱葱,四季长青的杉树一个个,一排排,一片片耸立在山壑之中,无论风霜雨雪静静的守卫着山下的村落。大山从不吝啬将他的美展现给世人,将各种山珍馈赠山民。夏秋季节雨季来临,祁连山进入一年中生命最活跃的季节,在雨水的滋润下,祁连山的蘑菇在松涛声中从杉树林下,灌木丛中,草坡滩的腐土中孕育,安静的山林中突然间热闹了起来,只因这颗颗神奇的小蘑菇。



在祁连山区采蘑菇不叫采蘑菇,山里人把采蘑菇叫扳蘑菇,颇有讲究,因为头茬蘑菇个大,肉厚,干净,又没有生蛆。蘑菇群体生长,一片连着起码三四个,甚至更多,单个的极少。圆圆伞盖,好似"胖娃娃",用手扳起,把盖上的草屑扒拉掉,那一柄柄奇妙的、常常在童话故事中出现的东西就托在自己的手中了。这时,你会体会到“采”过于轻俏,“扳”是怎样的生动传神了。


扳蘑菇**时间是早晨,夜里新长出的鲜嫩蘑菇正是**的采摘期,时间久了就会老化、变黑、生虫子。早晨,虽然雾湿衣衫、露湿鞋袜,但与得到的收获相比,这点辛苦就不算什么了。呼吸着含有花草芳香的清新空气,聆听着清晨树枝间鸟儿的鸣唱,叫人心情格外的愉悦,肩负几十斤蘑菇,走上个几十里山路也并不觉得累。

山清水秀的祁连山终会带给人们无尽的惊喜,撩拨着山里人,“走,扳蘑菇去”成为大家的见面语;“扳的多啊?”成为大家的问候语,涌动着一种上山寻宝的激情。


小陈从小在祁连山里长大,拾松塔,扳蘑菇自小就是劳动课,做起来轻车熟路。山里人熟悉每一座山头,每一个山湾,知道哪里蘑菇最多,那种蘑菇有毒,广袤的山林是他们一生的世界。


这就是“肉蘑菇”,因白嫩如肌肤,肉厚而鲜得名。此菇及其娇贵,稍有不慎沾水或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就氧化而变色,不过它味鲜醇厚让食客回味无穷。




生双孢菇泡水后,同葱、肉一起煸炒,放酱油、糖、水适量焖煮3分钟左右,与茭白同炒+盐适量调味出锅即可,菇香浓郁,茭白韧甜。


2016年冬雁归合作社开始尝试帮助社员销售采摘晾晒的白蘑菇干,蘑菇干像是将山中所有的香气都置于一身,一种非常脱俗的山中野味,让朋友们爱不释口。


整个拉面过程需要和面,发酵,压面,绕面,开面,上架,凉面,卸面,断面等数十道工序。如此生产的挂面具有爽滑可口,天然醇香,高精强韧,风味悠长的特点。


这里除了有菌类山菇,红秃头小麦也是祁连山一带的特色粮食,千年前驼队从西亚将小麦驼来洒在了河西走廊,而由于该地区特殊的气候和水土特征,使得红秃头小麦面食人人喜欢。红秃头小麦因没有麦芒而得名,在干旱地区发展出独特的发达根系,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超级耐旱,由于这里常年缺少雨水,且无灌溉条件,也就无法施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广种薄收,产量极低,**的生长环境赋予了红秃头小麦独特的品质,面粉筋度高,蛋白质含量高于其他品种,富有浓厚的麦香,用这种小麦制作的面食品爽滑可口、高筋强韧,颇具风味。

按面粉中蛋白质含量的多少,可以分为高筋面粉、中筋面粉、低筋面粉及无筋面粉。高筋粉:10.5-13.5%、中筋粉:8.0-10.5%、低筋粉:6.5-8.5%,红秃头小麦的蛋白质含量高达 14.82%,远远超过其它地区的普通面粉,同时,红秃头小麦脂肪含量为 1.62% ,碳水化合物含量为 71.21% ,粗纤维为 2.8% ,几种维生素含量在小麦品类中也是佼佼者,而且氨基酸种类齐全,18 种氨基酸总量达到 14.618% ,8 种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 34.91% 。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热能,且富含矿物质、维生素和赖氨酸的天然优质小麦。

低盐红秃头小麦手工拉面

红秃头小麦手工拉面面香十足有劲道,而且盐分很低(控制在15%),是很多家庭、特别是高血压患者、肾病患者、儿童、老人的首选,小陈说目前大部分手工拉面的盐分都在22%以上,而他们要求师傅必须100%使用红秃头小麦粉,把盐分控制在最低,为了客户的健康,绝不掺普通粉,如果想了解面条的盐分可以尝尝煮面的汤。



亚麻籽又称胡麻,原产于地中海沿岸,亦是沿丝绸之路经河西走廊传入中原腹地。现如今的亚麻已是中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广泛的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各地。西岔村也有种植亚麻的历史,亚麻耐旱且对养分的需求极少,适合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长,夏季在这里蓝色的亚麻花海如同一片遗落在大地上的蓝天。北方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勤劳的农户需要早早的备好农具和种子,草色尚未绿却已在刚刚松冻的土壤中播下种子。西岔村的夏天气温骤升,却异常的干旱,二十天或是一月未雨已属常态,在高温的灼热下很多植被和庄稼都显得无精打采,但亚麻却依然热闹的开着湛蓝花朵,愈是灼热其花愈加灿烂,夏末秋初往往是一年中的雨季,充沛的秋雨浇灌出一个丰硕的秋天。雨后秋霜中农人匆匆抢收,用石磙碾出一个喜庆的年,古老的扬场方式仍然在这里延续。


亚麻在秋日获得了丰收,饱满的亚麻籽在榨油机的榨堂内压成油饼并挤出一缕缕金色的液体——亚麻籽油。诗云:“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秋之际的河西走廊南部山区亦有雪花飘落,忙碌了半年的农人们开始享受一年的收获。



亚麻油是农户家的主要油脂,将面饼用擀面杖擀开直径约60多公分,抹上一层亚麻油撒上各色的捣碎的花瓣作为颜料,如此叠加数层,上蒸笼蒸2小时左右即可获得艳丽而且美味的中秋大月饼。

为了拉动家乡的经济,小陈经常奔波在沿海和西北内陆间,城市的尘嚣披挂一身,回家的心却分秒急促,傍晚时分,这里没有璀璨的华灯,也没有热闹的午夜场和商务咖啡厅,却有从小就伴随着的家乡气息,每家每户传出熟悉的烟火锅灶味,飘荡的乡音,这就是家的感觉,安定而温暖,好像母亲的怀抱。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