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郊种植水稻迄今已有600年的历史,清代经皇帝选育,示范和推广,种植渐成规模,人称京西稻,清代京西稻主要分布于玉泉山、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园内及周边,用乾隆皇帝命名的天下**泉的玉泉水浇灌,为宫廷御用米。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皇帝,不仅选育新稻种,而且为京西稻赋诗上百首,其中乾隆皇帝令人绘制耕织图并逐图配诗。京西稻自清朝康熙年间开始至今已有近350年的历史。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亲自培育水稻”的皇帝,尤其重视水稻的种植和增收。他曾在北京城内中南海里的“丰泽园之侧,治田数畦”,亲自实验水稻,又派人在玉泉山下种一小块试验田,取得了成功,后来称它为“京西稻”。在《几暇格物编》之《御稻米》篇中,康熙记载了自己的实践。他最早在玉泉山里试种水稻,产量仅一百多斤。后来他在皇家园林的丰泽园(今中南海太液池西北),试种了几片来自新疆玉田的谷种,每年9月成熟收割。他的诗《早御稻》中写道:“紫芒半顷绿阴阴,最爱先时御稻深。若使炎方多广布,可能两次见秧针。”表达了他观看稻田后产生的由衷的喜悦,并渴望水稻面积不断扩大,一年争取收获两次。
北京市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的水稻育种专家李增高介绍:“北京市海淀区这一带种水稻是从西晋开始。但通常意义上说的京西稻,是指清朝开始种植在京西这一片的水稻。在京西稻的品种中,有一种专为皇家食用的御稻米,确实是康熙培育的。”
京西稻为清代御稻,经康熙、乾隆帝亲手培育。经清朝皇帝的大力提倡和稻农的精耕细作,逐渐形成操作流程精致讲究的园艺化种植体系,产生早熟、高产、抗灾力强的品种,形成与山水园林融为一体的特色农业景观和农耕文化系统。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将御稻视为世界良种编入名著《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在第二十章《人工选择》里,他写道:“皇帝的上谕劝告人们选择显著大型的种子,甚至皇帝还自己亲手进行选择,因为据说'御米’,即皇家的米,是往昔康熙皇帝在一块田地里注意到的,于是被保存下来了,并且在御花园中进行栽培,此后由于这是能够在长城以北生长的**种类,所以变成为有价值的了。”
京西稻皇家农耕文化具备鲜明的独特性和历史沿革意义。
北京快乐农庄庄主卢长江,学医出身,后弃医务农,亲手缔造了自己的“农业王国”,从事京西稻生产经营9年,以经营“京西稻”为主,兼营养殖、餐饮、旅游诸业,快乐农庄已经成为京郊体验式农业重要的活动场所。
卢长江的庄园年年金秋稻熟时举办收割节,组织青年学生参加割稻劳动,以亲身体验农业生产之辛劳,体味“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义蕴。
卢先生谈到京西稻很有感情,希望通过种植京西稻更深的探究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史。现在的京西稻采用有机标准种植,通过与农业高等院校技术合作,运用新技术新方式来对原有品种进行“提纯复壮”以保证品种的纯正。依托传统工艺,结合现代化技术设备手段进行生产加工。
京西稻属粳稻亚种,颗粒圆润,晶莹明亮,蒸成米饭香甜细嫩,松软可口,尤宜煮粥,汤汁澄滑,香气四溢,但米粒不散碎。产区居玉泉山附近,京西稻产区,土质肥沃,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以泉水灌溉,水温平稳,水温与气温差异小,适宜于水稻正常生长发育,致结实率高,垩白率偏低,米质优良。
京西稻发展史在当下社会看来具有重要意义,“民以食为天”是一个国家的立世根本,无论科技发展多么迅捷,食物特别是食材的种养,都会把人们从科技的快速通道中拉回现实,没有时间和诚意的沉淀,美食和美味将失去存在的根基。